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1000*110px

  • 首页内页轮换图
  • 首页内页轮换图
  • 首页大图
  • 首页内页轮换图
  • 首页大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trade news行业新闻

原始社会关于乐舞的起源是否与人类的生活劳动有关?

来源:百家号 | 作者:五公子狻猊 | 2021年7月23日() |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关于陶埙的起源,有人推测半坡和荆村的无音孔的陶埙,可能由模仿一节竹管、一段骨管之类的自然天籁而制成的。吹乐器在初期并不一定有吹乐含义,它往往是一种配合生产活动的工具。例如鄂温克人在鹿交配的季节,用一种木哨仿吹母鹿的叫声,以诱获公鹿。后来这种作为狩猎工具的木哨,便逐步改进参加到吹奏乐器的行列。

乐、舞是相伴相随的一种综合性艺术。人们早期的跳舞,是一种情绪兴奋的自然表露。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往往可以看到有人遇到意外的喜悦,高兴的手舞足蹈,远古的人们也是这样。但是这种自然形态的手舞足蹈,还不能称为艺术的舞蹈,只有经过艺术加工,使之规范为一定的艺术形式和一定的艺术内容,才可称为舞蹈艺术。原始的舞蹈艺术,往往在人们集体活动时表演得最为突出。

例如在举行各种祭祀时都有跳舞的内容;或在狩猎和作战出发前,举行跳舞仪式以鼓励士气;或在庆贺丰收、作战胜利的集会上也少不了跳舞;或者其他庆功会等等,往往都有歌舞的内容。古代人跳舞一般都有器乐伴奏,并且舞者还得化装。在跳舞时,最少是一、二个人,多则便是集体跳舞。《山海经·中次十经》中有一条记载,在举行祭祀时“其合巫祝二人舞”。这里说得很清楚,是二人跳舞。巫为女人,祝为男人,说明舞者是一男一女。

《尚书·舜典》中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是形容当时敲打着各种石制的乐器,有许多舞者,都化装成野兽,高兴地在跳着集体舞。《尚书·益稷篇》还说:“虞宾在位,群后九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这大概是在跳庆贺舞,鼓声咚咚响,笙音细细吹,化装成鸟兽的舞者,踏着有节奏的鼓点在舞蹈。

以上介绍这些古代乐舞事例,并不能全面反映原始社会的乐舞情况,尽管如此,我们也可以窥见古代乐舞的一斑。但是长期使我们感到遗憾的,是一直没有见到舞蹈的真实情况,哪怕是很简单的舞蹈图象,在考古发掘中也没有遇到。最可庆幸的是一九七八年,《文物》第三期第一次公布了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它活龙活现地把舞蹈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件彩陶盆,口径29、腹径28、底径10、高14厘米。盆的唇部及内外壁均绘有彩。在内壁紧接口处,有三组舞蹈形画面,每组五人,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上均有一发辫下垂,整齐划一;每人臀部均饰一尾。五人的发辫和尾饰,摆动得相当一致,说明舞蹈者是按照规范化的韵律和节奏起舞的。舞者的装束无法观察其细微,但从尾饰一则来分析,它当是化装的兽舞,即与史书上所说的“百兽率舞”同属一个类型。

1234

上篇:

下篇:

来源(百家号) 作者(五公子狻猊) 阅读()
相关内容
    1000*95px
    Copyright © 2001-2023 陇ICP备13000505号 | 版权所有:兰州市城关区国际标准舞艺术学校 |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94*94px
    150*30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