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舞蹈中静止的形态也具有潜在的节奏感。一般来说,静止的形体难以产生舞蹈,如生活中的睡卧、沉思、读书、写作等等,都不是舞蹈,但舞蹈并不排斥形体律动进行中的短暂静止的形体,为什么呢?因为这时的形体静止,只是系列律动中对比存在的瞬间状态,这种静止往往呈现在律动节奏之中。静中有动,静中又蕴涵着律动美感。我们常见的舞蹈中的静止画面和舞蹈动作中的亮相等,这些雕塑性姿态并不是真的停顿,亮相和静止画面,实际上是一种假象,他只是起“驿站”作用,是暂时歇歇脚,动作的本质,永远是有节奏的运动。他们正是在短暂的静止状态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往往是舞蹈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手段。很难想象,一个毫无静止,对比和变化的舞蹈,时间久了,观众也会感到烦躁不安或生硬乏味。相反,一个舞蹈表现静止的固定状态,纵使舞者姿态优美,如同“维纳斯” 塑像或敦煌彩塑“东方微笑”那样魅力无穷,但它只是一种雕塑,而不是舞蹈。因为它没有节奏感。
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有节奏感的动作,如洗衣服、扫院子、骑自行车、打球等等,它们有时也有形体美感和律动美感,它们能算是舞蹈吗?当然不能,它们只能作为舞蹈模拟性动作的原始素材,要使它们成为舞蹈,还必须经过韵律化和情感化的艺术加工,节奏的处理就是韵律化的过程,赋予内在灵魂,就是情感化的工夫了。假如没有情感的融化,既使有生动的节奏,也是没有生命的动作。
三、节奏能带给舞蹈种种神奇莫测的千变万化,创造出新的奇异的特殊形态。节奏好像色相单纯,规格化的色块,而舞蹈动作好比两股冷暖对比的色流。当色流在单一的色块间交叉流动时,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色变。这些色变,有时强烈,有时平淡。当这种色变在有规律的节奏中重复出现时,他会使人产生积极振奋的情绪,譬如我国各地的秧歌舞,不论是“陕北秧歌”,还是“东北秧歌”,或者是“山东鼓子秧歌”,尽管它们的舞步,舞姿,锣鼓点,乐曲各有不同特色,但在节奏与乐句不断重复,逐渐强化上,都是完全相同的。绘画其实也讲节奏,主要体现在规律的线,墨,色的处理上,结构,构图,透视以及画家做画的内在气势等方面,也都有节奏感,只是绘画中的节奏感的表现,不像舞蹈和音乐那样强烈感人。譬如:《红绸舞》,绘画和舞蹈都是表现一种线条美,因为绘画是平面空间的静态艺术,它以固定的平面形式和有限的线条----红绸的律动变化来体现节奏;而舞蹈是非功过用不固定的时间与空间形式和无限的线条----红绸的律动变化来表现节奏的。绘画给人的感觉是永恒和稳定的,而舞蹈给人的感觉却是多变而短暂的。可见它们虽然都讲节奏,都有节奏感,但它们因为各自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不同,他们的节奏表现形式和美感也各不相同。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