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文艺演出把舞蹈当配角,虽然上台的舞蹈演员很多,但能被观众记住名字的很少。尤其在歌伴舞节目演出前,报幕或字幕上交代演唱者的名字和歌名,有些同时交待伴舞单位。演出时前面中央突出位置让歌者来演唱,后面或旁边次要位置由一两个或一群舞者在伴舞,就是演员的位置有变化,也是舞者围着歌者转,这样宣传和排列就是引导观众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在歌者身上,而对舞者只是兼顾一下,演出过后,观众会对这个有唱有跳的热闹场面报以学声,也会记住歌唱得好的歌者的名字,至于舞者即使是跳得满身汗,很好看,也可能一个名字未被记住,功劳大都被歌者“抢”了去。
可以这么看,由于经常这样把舞蹈当作陪衬,使舞蹈沦为配角。还有一些原因,所以造成舞蹈今天仍然关注度低,影响力弱,明星较少,人们能记住名字的只有杨丽萍,黄豆豆等少数舞蹈演员。而歌曲界的明星却有李谷一、蒋大为、蔡国庆,那英,王菲,乌兰图雅等,数不胜数,再说影视界,相声界,戏曲界的明星也各有一大批。
事实上,广大观众早就盼望涌现一大批舞蹈明星,专家学者早就提出舞蹈明星少的的问题,然而多年过去了,舞蹈明星还是那么几个,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笔者为此反复思考,摸索尝试,总结出来在下面的文中分条表述,算是抛砖引玉,期盼广大舞蹈界工作者和热爱舞蹈艺术的朋友们产生共鸣,深思熟虑,探索创新,献计献策。
一、充分利用表现形式
(一)舞伴歌
为了突出表现舞蹈者,可以颠倒歌伴舞为舞伴歌,让舞者当主角,在台前显要位置尽情展示精湛的技艺,让翻转腾越等动作,特定的风格,逼真的摹仿,鲜活的创造形象去获得观众的喝彩和铭记,让歌者当配角,在台后次要位置或台下唱與舞蹈内容和节奏相配的歌曲作为衬托。
(二)独舞
台上只有一个舞者,不受空间的限制,自由驰骋,尽情地舞动,无疑包揽所有观众的目光,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作品,以优美的动作和完美的造型,肯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黄豆豆在二十多年前表演邓林编导的《醉鼓》,荣获全国比赛几项大奖,受到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和称赞,他的翻,转,立,跃等动作干脆利索,寻鼓,抱鼓,举鼓等过程生动有趣;精湛的技艺和成功的表演,表现民间艺人醉酒之后仍对艺术不断追求,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三)群舞
一般说来,编导会让特别优秀的舞者当领舞,有些穿着别致的服装,占据台上突出的位置,加上技艺超群,肯定会让观众多看一会而记住名字。例如:在马跃老师执导的蒙古族舞蹈《奔腾》中领舞的刘福洋,他的非凡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