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基训的这些价值无非是有益于民间舞演员的。但它毕竟不是根据民间舞演员量身定做的基训体系,终究会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就会导致风俗习惯等的差异,这些在舞蹈中都会有所体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以藏舞为例,在这个大的名词下又分轻松活泼的日喀则“堆谐”踢踏舞,优美柔软的巴塘“弦子”,奔放健壮的林芝“热巴舞”铃鼓舞,等多个类型。每一种都有它不同的要求和特点:谐是以脚下点子为主的一种舞蹈。它要求脚部肌肉松弛,其次要求小腿灵巧点子清脆,双膝一直在快速中倔伸。因此,要想跳好堆谐,首先必须腿部肌肉松弛才能达到以上要求。芭蕾虽然也有很多腿部灵巧的训练动作,如“五位打击”等动作,但它首先要求腿部肌肉绝对收紧,膝盖伸直,脚背紧绷。如果腿部肌肉松弛,膝盖不直,脚背不绷就不能达到以上要求。并且芭蕾的灵巧中最精彩的动作,决大多数在空中完成的,而堆谐的全部在地面上。因此,芭蕾的灵巧动作和堆谐的灵巧动作,虽然都讲灵巧,但它们的要求、方法、特点都有所不同。从芭蕾舞的角度来看,我们是松懈无力的,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它又是僵硬而无风格的。又例如弦子舞,它是以上身动律为主带步伐的一种舞蹈。它首先要求含胸,其次要求整个肌肉松驰,腰部要柔软,腿部富有弹性。如果胸部挺直、腰部僵硬、腿部无弹性,这样就失去了弦子舞应有的风格和韵律。而芭蕾舞的训练从扶把的第一个动作到中间的小跳、中跳、大跳,一直到结束,绝大多数动作都在挺胸、立腰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几乎没有含胸或扣胸的训练。
芭蕾基训具有局限性,那么再来分析一下其它基训,以古典舞基训为例,在训练方面,古典舞基训确实更着重加强了身体的柔韧性及爆发力;在旋转方面更突破和发展性地以多样化、复杂化及规范化的各种舞姿转及变形转为主;在跳跃方面本着从民族的审美特性出发,补充了身体在空中的闪、转、腾、挪,将动势与韵律延伸至空中;大大地丰富了舞姿造型,更增加了舞的典线美其训练价值不能否认,在某些方面弥补了芭蕾基训的不足。但古典舞基训部分本身不够完善、规范。其训练方法大多是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完全用芭蕾基训来取代。基本上是“芭蕾的下身、古典的上身”。有的是开头与结尾是中国舞姿,中间是芭蕾舞姿;有的则在一套组合中“一会儿呈现民族舞姿,一会儿又出现芭蕾舞姿的动作”。缺乏与中国民间舞动作的有机结合,是“有吸收但没有转化”,因此古典基训课只能看作是芭蕾的动作训练加上古典舞动作训练或把这两样合起来交替训练的“大杂烩”。其局限性更是相当的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