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作为藏族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在这种大背景下保持藏族舞的原生态风格,是民族文化研究者和民族舞蹈工作者的重大课题。
我们知道,藏族舞中,有很多是打击乐、歌唱与舞蹈的复合体。比如藏族的踢踏舞,它是由舞蹈者手拿六弦琴,唱着歌儿,穿着靴子灵活的踏地。而我们现在所学到的踢踏舞,比如“库玛拉”只是学了身体和脚步的动作,而忽略了“手持乐器,唱着歌儿”的形态。这就使民间的原生态在教学中渐渐失去原有的形态。而恰恰舞蹈学习者又是传承和发展原生态民间舞的一大环节人群,所以原生态在教学中的培养是万万必要的,只有保持了原生态风格,才能更好的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瑰宝。保存藏族舞的原生态风格,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地改进藏族舞的教学方式。 一、推广打击乐课程,并与舞蹈结合起来 在很多艺术院校的教材中,对于民间舞的学习课程,有的设置了打击乐的这一块,但是它是与舞蹈分离开来了,没有将舞蹈与乐器结合起来,比如传统组合“库玛拉”,在教学课程中,只是单单涵盖了舞蹈这一块,没有把舞蹈与打击乐与歌唱综合起来,在这一点上,就忽视了藏族舞的原生态风格,失去了它原始的“风味”,不能将藏族的风土人情很好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当然,并不是说舞蹈不能表达藏族的“民间味”,只是说在形式上它忽略了民族化的东西,让一个不了解藏族文化的人看到舞蹈后还是不能完全的了解它的深层文化底蕴。所以,基于这一点,我认为要将所涉及到的打击乐课程与舞蹈实践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的继承藏族舞这一“复合体”艺术。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土风教育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是每一位老师都强调的。我认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包括教学与生活体验相结合,教学与舞蹈理论相结合,教学与表演相结合。如上所述,民族民间舞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其民族性,而民族性与该民族的居住环境、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信仰、价值观念等密切相关。只躲在校园里,将藏族舞的原生态风格束之楼阁,则势必造成原生态风格的落伍。一个新创作的以表现藏民生活为主题的舞蹈,若创作者没有去过藏族地区,没有亲自体验过藏民的生活,甚至连他们的生活习惯都不了解,那么,这样的作品自然会失去其灵魂。在舞蹈学院的教材中,民间舞系在有舞蹈实践课的基础上,还开设了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作品赏析、民间舞采风等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本土文化,在提高思想的基础上,体会舞蹈的含义,才能更加确切的表现舞蹈作品的主题,使舞蹈作品不再是一个空壳,而是充满血肉的、活的好作品。例如藏族女子群舞《酥油飘香》,之所以这个作品能获得成功,就是因为它体现了藏民的生活,而在这个作品成型的背后,自然少不了编导深入藏区,体验生活的经验。所以,深入民间,进行风土教育是舞蹈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民族舞蹈教育更是如此。由此,才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加强对作品、对原生态风格的理解。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