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丹顶鹤》根据上世纪80年代发生在盐城的,养鹤姑娘徐秀娟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溺水牺牲的真人真事改编。该剧的不俗,就在于编创者在一个现实题材里,在一个上世纪90年代因一首歌的传唱而广为人知的故事里,把舞蹈推向写意的境地。曾经,那个因救丹顶鹤而在花样年华里消殒生命的女孩感动了很多人,没有风云跌宕、峰回路转的世间情仇,就是人与鹤、与自然的相谐互爱。正因为这份简单,舞剧《丹顶鹤》实现了表达上的双层自由:编创者没有让舞蹈纠缠于交代人物关系和情节演进,这留出了巨大的余地,营造舞蹈独立自足的形式意味;进而,在内容表达上,跳出人物关系勾织出的格局,或设色点染,或浓墨晕染,通篇围绕天地间生灵惺惺相惜的大主题,在这里,无论是以舞蹈的形式向养鹤、救鹤的姑娘致敬,还是就此呼唤爱护动物、保护生态,都是恰切而自然的。对于舞剧而言,以身体语言在舞台上实现剧本里所欲彰显的精神追求,是真正的难处所在。在这一点上,舞剧《丹顶鹤》没有因剧废言。
一些媒体在对这个作品进行宣传的时候,特意说明“该剧用了4D裸眼投影成像系统等科技手段”。这些年,多媒体技术已然成为舞台艺术创作非常看重的“创新点”,但对它的滥用无度,好像已经让编创者们忘记艺术的出发点在哪了。在表演艺术的创作中,无论是道具还是技术,好的运用,犹如西施蹙眉,诗眼与韵味皆出。低级的跟风,大概连东施效颦都不如,至少,后者还能跻身于经典的笑谈。而对于舞剧《丹顶鹤》而言,其实根本不需要这种以技术喧宾夺主的介绍方式。作品一开始,女主人公在农校的课堂里学习知识、展望未来,是一个与丹顶鹤及其生活环境毫不相干的场景,因此大幕拉开时,不由得让人思忖舞剧如何推进才能让这样一个实景空间与广袤的自然环境有所连结?从对女主人公梦境的描画开始,编导就开始营造她的志向,直到最后丹顶鹤的形象出现在后面的纱幕上时,观者的疑惑终于得以开解。正是影像技术拓展了多维空间,并有效地转化为舞台语言,把女主人公的背景和她日后的行为,做了合理的说明。这个至关重要的交代就是“诗眼”所在。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