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學院教學實踐展演“敦煌壁畫伎樂天”日前在國家大劇院舉行。經典藝術講堂上,北京舞蹈學院史敏教授惟妙惟肖的講解,結合舞台上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系已臻化境的表演,觀眾似乎置身於一千多年前的敦煌。敦煌壁畫的活靈活現、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都通過優美的音樂、靈動的舞姿展現得淋漓盡致。
敦煌壁畫伎樂天形象男子舞蹈呈現尚屬首次
在國家大劇院舉行的“敦煌壁畫伎樂天”舞蹈展演,是敦煌壁畫伎樂天形象男子舞蹈的首次成熟呈現,也是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系敦煌舞教研室主任史敏教授和北京舞蹈學院學生共同努力的結果。
史敏教授,是國家一級演員,也是北京市的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她曾組織“敦煌壁畫舞蹈呈現研究”男子舞蹈部分課題組的研究,在2011年該課題被列為北京市的重點課題,填補了我國敦煌男子舞蹈實踐及教材研究的空白。
據史敏教授介紹,她本人就來自敦煌地區,敦煌是她的夢、是她的情。她從12歲進入甘肅歌舞團時就迷上了敦煌舞。1979年《絲路花雨》誕生,敦煌舞開始為世界所矚目。史敏教授本人就曾主演大型舞劇《絲路花雨》中的英娘和舞劇《箜篌引》中的無憂公主。1987年她進入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系,隨后開始了對敦煌舞的實踐與探索,並主演過大型舞劇《山魂交響曲》,創作表演了《飛天》、《反彈琵琶》、《敦煌夢幻》、《天宮伎樂》、《公孫大娘劍器舞》、《良宵》等舞蹈作品和舞蹈藝術專題片《敦煌不沉眠》,由此可見她的敦煌情結。
2007年,史敏教授經過多年的教學積澱,第一次將敦煌舞的形象研究同教學實踐緊密結合,推出了“敦煌壁畫伎樂天形象女子舞蹈呈現”,向世人傳播敦煌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渾厚底蘊。但她深知,僅有慢舞婆娑的女子敦煌舞,並不能撐起一個完整的舞蹈流派,隻能算半隻敦煌舞。因為,男性伎樂的舞蹈形象,在敦煌舞蹈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史敏教授帶領學生潛心鑽研,她們深入甘肅、新疆、青海、西藏等地考察調研,從浩瀚的敦煌壁畫樂舞資料入手,經由歷史淵源、漢譯佛典、文學作品中所載的考証,從相關的舞蹈作品和教學實踐中總結,對深層次的風格與韻律的形成和對敦煌男子舞蹈形象、舞蹈語匯、舞蹈技術方面進行深入探索、研究、整理與開發﹔對藥叉、金剛、男性伎樂、伽陵頻迦等樂舞形象理論精心梳理,從舞蹈本體出發,以動態的角度呈現研究思路,從中吸收、歸納、提煉、總結出敦煌男子舞蹈的手姿、站姿、腳位、步伐、舞姿以及運動規律,最終形成了“文化性、風格性、訓練性兼備”的敦煌男子舞蹈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