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近日落下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67名选手在国家大剧院表演了古典芭蕾或编舞作品,接受九位国际评委的认真评判。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北京国际芭蕾暨编舞比赛已进行到第四届。然而从第一届开始,编舞比赛大奖就空缺,从第三届开始金奖也出现空缺的情况。
实际上,编舞大赛不仅包括芭蕾舞,还有现代舞等舞蹈形式。比赛组委会副主席、艺术委员会主席赵汝蘅说,这些奖项的空缺正说明评委们把参加北京比赛的评判看作高规格的象征,“不愿意降低艺术水准而随便颁发金奖。他们认为,比赛不是为了发奖而是为了交流,为引导编舞和古典芭蕾表演向真正的高水准迈进。”
评判体现中国舞蹈编舞水准
北京国际芭蕾暨编舞比赛已进行到第四届。尽管每一届评委都会变换,但是,从第一届开始就大奖空缺。第三届和本届更是连金奖都空缺。赵汝蘅认为,这也反映了我国舞蹈编舞水准与国际高水准的差距。
国际高水准的编舞作品在大赛最后的“明星荟萃演出”中一览无余。例如,奥尔佳与阿特姆演出、马约编舞的现代版《胡桃夹子》,美国芭蕾舞剧院明星主演、麦格斯表演的独舞《Still of King》和德国汉堡芭蕾舞团主要演员亚历山大·罗布科与曾任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主要演员玛利亚·艾希瓦尔德带来的诺伊美尔编舞的《小柔板》,都体现了当代国际编舞的高水准。
赵汝蘅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虽然这一届编舞比赛的作品比上一届有所提高,但是评委们反映,编舞的整体水准还是令人失望。评委表示,参赛的编舞作品很多都追求同一,在动作上大都太体操化,很多选手在一个作品上可能有点灵气,但第二个作品就准备不足。
“不是说没有大奖和金奖作品就说我们的艺术水准低,正相反,说明我们的比赛是高规格的,因为我们的评委高规格,他们的艺术标准高规格。”赵汝蘅说,每位评委对选手都做了很专业的评判和争论,他们对每一个获奖选手的评选都不是一致通过的,都通过认真的讨论,古典芭蕾的决赛评委会争论到凌晨三点才结束。
“评委们认为,他们对编舞作品的评判应该告诉年轻人如何走向国际高水准。我觉得评委们的评判也体现了现阶段中国舞蹈编舞的整体水准。”赵汝蘅说。
编舞的弊病:创意雷同 题材近似 无病呻吟
其实,中国舞蹈创作与国际高水准的差距在近年已经显现出来。从2007年第五届荷花奖中国古典舞创作的“深闺怨妇”情结盛行,到近年来众多原创舞剧题材和表现方式的趋同,中国舞蹈的“大师级”编导屈指可数,而运用的编舞方式也不够丰富。缺乏丰富的想象力是中国舞蹈编导长期存在的问题。连续的大奖空缺,也是中国舞蹈创作的一个缩影。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