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民间传统舞蹈。历史悠久,由狞猎胜利后的舞蹈演变 而来。农事开始或结束时多跳此舞。流行于延边地区。原来朝 鲜族农村申盛行农乐队,用小锣召集劳动,集合以后以农乐旗引 路,一路上吹吹打打,跳舞到地里,把旗插到地头,人们排成队型 从事劳动。劳动中有人领唱劳动号子,按节拍共同合作;休息时, 人们围成一圈,在锣和长鼓的伴奏下起舞。劳动后仍然跳舞回 村。舞时,舞者把长鼓悬在身前,左手持手鼓拍击鼓面,右手持棍 敲击,两手交错进行,边击边舞,变化多端。女子舞时,手持一把 小单鼓,舞姿欢腾优美,充满活力。男子舞时,头戴"象帽",帽顶 安有长约3尺(最长的有丈余)的"象尾"纸条。转"象帽"是最精 彩的部分;一面击鼓,一面用力甩动头部,眼球滚动,优美动人, 使"象尾"绕身体旋转,舞姿健美,风格活泼,由慢转快,形成高 潮。伴奏乐器有长鼓、法鼓、小锣、大锣、琐呐、胡笛等,舞蹈动作 变换都由小锣指挥。
麦西莱甫
新疆各族人民能歌善舞,"麦西莱甫"是一种最有广泛群众 基础的维吾尔族歌舞。根据地城不同,"麦西莱甫"又分为许多种 类。以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一带的"多郎麦西莱甫"最负盛名。它 的音乐是"多郎木卡姆",用多种传统民间乐器演奏,配有以情歌 和歌谣为内容的传统民歌。它的舞蹈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形 式。舞蹈反复五六轮后,即进入娱乐阶段,其内容有敬茶、对诗、 夺腰带、唱民歌、判官司等。"多郎麦西莱甫"的内容一般有六种: 即节日麦西莱甫,喜庆麦西莱甫,集体麦西莱甫,邀请麦西莱甫、 赔情麦西莱甫、和解麦西莱甫。从形式上看,有同行间轮流举行 的麦西莱甫,有郊游麦西莱甫,有少女、少妇之间的麦西莱甫,也 有同龄人之间冬季举行的麦西莱甫。
踢踏舞
藏族民间歌舞,最初为宫廷舞。跳舞时舞姿着意于脚,脚蹬 硬底皮鞋,手臂随脚步而动作,伴以弓腰、转身等,依音乐节奏踢 踏而舞,并以此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多以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配以民歌,歌词生动,曲调流畅,舞姿活 泼,节奏由慢而快,达到高潮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阿西跳月
亦称"阿细跳月"或"跳月",彝族阿细人、撤尼人的一种民间 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沪西等彝族地区。传说在很早以 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山火,大火烧了九天 九夜。阿细人扑打了九天九夜,火仍未熄灭。地面被大火烧得滚 烫,扑火的人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继续扑打,终于把大火 扑灭了。为了欢庆胜利,大家弹起三弦,吹起笛子,模仿打火时的 样子,换着脚跳起舞来。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阿细跳月"。"跳 月"是汉族人给起的名字,阿细人口H"跳"。现已成为青年男女社 交、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每逢春节、火把节、国庆节的夜晚,青 年男女聚集在松林里或草坪上,男的弹起大小不同的三弦、月 琴,吹起竹笛,同女的共舞。姑娘们手牵手,拉成圆圈,左右摆动, 拍掌以为节奏,旋转而舞。主要动作是跳三步停两拍,向前抬脚, 同时拍手和原地跳转。舞蹈步伐刚健,节奏鲜明,踏脚击手,旋律 优美,整个舞蹈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