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诠释“心灵之旅”整场演出以几个舞者在追光灯下舞蹈开始,听得到舞者呼吸的节奏,以及舞蹈韵律的声音。令人印象最深的是有一舞者抽搐着在舞蹈,演绎着观众的心情,抽搐着,追逐着,寻找着,迷茫着,也许这就是佛教徒们在痛苦中挣扎着向往追求中的理想净土前的状态,整个剧中充满着神秘,观众可以深刻感受到舞者将舞台视为转山长路的精神和对宗教的崇敬。在没有音乐的时候只能听到舞者的气息与动作得声音,当旋子舞起的时候,那激情的舞步节奏震撼无比!
舞者的抽象与藏族旋子节奏的震撼巧妙的结合,宗教与人内心追求的深层思索......比起那些浮躁的演出,没有一丝的功利与浮夸,这些舞者值得我们崇拜和尊敬,他们是用虔诚之心在舞蹈,仿佛他们是天地间灵魂的使者。在当今这个社会浮躁,忙碌、追求、放弃,甚至我们放弃了原则,放弃了眼前的幸福,没有了信仰,在得到的时候失去了更多珍贵的东西,我们为这浮华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们的心灵没有了纯洁。而《香巴拉》的表演,给我们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心灵涤荡和震撼
舞亦朝圣,且舞且行
“香巴拉”是藏语译音,意为“极乐世界”、“理想之国”、“精神意境之净土”。它是藏文化中一个神圣的名词,更是无数人的“魂之所向”。本剧主要由藏族舞者组成,藏语“万玛”即莲花之意,象征着纯洁、真诚、智慧、包容。创建人万玛尖措是大陆首屈一指的青年舞蹈家,早年主演的《阿炳》、《红河谷》曾获多个国家、世界级大奖,在他的的带领之下,剧团不拘一格地将中国传统舞蹈元素和国际艺术理念结合运用,秉承对万物的尊敬,将舞台视为转山的长路,虔诚地创作、舞蹈。藏族血统和西藏素材,为《香巴拉》贴上了神秘藏文化的标签。
《香巴拉》借由万物生灵探讨生死轮回,既呈现朴素至极的人体线条,也带来色彩斑斓的视觉冲击。它没有清晰的故事线索,而是通过一幅幅动静结合的画面,由大量看似关联性不强的情境连接组成。“同一个画面在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种不同的解读,而当观众看完整剧,每个人都会结合自己的逻辑与想象,悟出自己的‘香巴拉’,每一位观众都参与到作品‘再创作’的过程。”万玛尖措在哥伦比亚大学举行讲座时如是说:“到了目前的年龄,并且也相对熟练地掌握了舞台这种表达方式,我开始想把我对家乡、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通过舞台的形式呈现,让更多的人看到、分享这种精神和感受。虽然借用了许多民族和宗教元素,但在演出过程中,我们发现观众都看懂了《香巴拉》所传递的生命智慧。许多人热泪盈眶,甚至还有人给我们留言、写信回馈感想,让我们也深受感动。”
沙画坛城经历创造到毁灭的过程
与其将《香巴拉》归类为现代舞,不如将之定义为舞蹈与行为艺术的结合。这样似乎更能表现其视觉特色。作品融汇了西藏原生态古典舞、土风舞、金刚舞,还加入了濒临失传的西藏鹰笛现场演奏。其中一大看点是为了展现出从“无”到“有”再消亡的过程,舞者将在舞蹈过程中绘制出一座象征着宇宙世界结构、众神居所的祭坛——“坛城(曼荼罗)”,再将之破坏、毁灭。舞者绘画时,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要用气息和肌肉的控制来完成,保持“吸入”的状态;破坏坛城时,舞台上飞扬的色彩则是能量、情感的恣意释放,是为“呼出”。一吸一呼,节奏分明,张弛有度,极考验舞者的功底。在设计舞台坛城时,万玛尖措借鉴了原始的唐卡艺术和寺庙沙质坛城的形式和方式,包括圆和方、线条色彩的对比等,根据作品要表达的意境、色彩,用图形、线条集合在地布之上,如此一来,《香巴拉》成为了多角度反映藏域文化原始样貌的艺术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