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圆圈歌舞——锅庄舞

2024年7月16日

昌都锅庄舞,作为西藏自治区的传统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以下是对昌都锅庄舞的详细介绍:

一、基本信息

名称:锅庄舞(昌都锅庄舞)

非遗级别:国家级

非遗编号:Ⅲ-20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西藏自治区

保护单位: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文化局

二、历史渊源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根据昌都锅庄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来分析,昌都锅庄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在《清史稿·乐志》中,锅庄被音译为“郭庄”,近代又有“歌庄”之称。昌都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川、藏、滇三省交汇处,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发祥地。

三、舞蹈特色

舞蹈形式:

锅庄舞一般分为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

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

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舞蹈风格:

昌都锅庄可分为农区锅庄(包括城镇)、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大类。

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蹈热烈奔放。

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

舞蹈场景:

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

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

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换动作。

四、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昌都锅庄舞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

它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藏族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传承状况:

昌都锅庄舞在西藏昌都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昌都锅庄舞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传承人物:

泽仁尼玛和洛松江村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致力于昌都锅庄舞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保护措施: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文化局作为保护单位,积极采取措施对昌都锅庄舞进行保护和传承。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培训传承人等方式,推动昌都锅庄舞的传承和发展。

五、社会影响

昌都锅庄舞作为藏族文化的瑰宝,不仅在当地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它不仅是藏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的重要元素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昌都锅庄舞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成为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重要桥梁。

来源(百家号) 作者(云南旅游推荐)

兰州市城关区国际标准舞艺术学校(www.lzgbysxx.com)